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我院冯传汉教授荣获第十四届吴杨奖特殊贡献奖

[ 2014-06-29 10:57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冯传汉教授荣获第十四届吴杨奖特殊贡献奖

 

 

      2013年11月11日,第十四届“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颁奖典礼在协和医院举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冯传汉教授荣获第十四届吴杨奖特殊贡献奖。吴杨奖于1994年设立,是对医药卫生领域专家、学者在本学科领域的发明创造、应用转化研究以及最佳临床实践等突出贡献的认可。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药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黄洁夫,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张礼和,中国医师协会会长、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会长殷大奎,原卫生部副部长、现中国医院协会名誉会长曹荣桂出席颁奖典礼。

    冯传汉教授在颁奖礼中通过视频发表的获奖感言获得全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冯老讲到:“我欣喜得知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即将授予我特别贡献奖。本奖厚重,光荣不只是我个人的,同时属于医学研究同道,也属于支持我的人民医院和指导帮助我的师友。我年事已高,不能做多少工作贡献。但一直心系我国医学的进步。期望本研究奖的领导上进一步鼓励医学研究,特别是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研究,使它转化为临床应用。”

    冯传汉教授是我国骨科学泰斗,骨科领域最负盛名的教育家,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奠基人,对中国骨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医80年,在骨肿瘤、骨结核、肩关节外科等学术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骨肿瘤骨病研究室,将骨科学研究拓展到细胞学层面。1982年代表中国首次在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作大会学术报告,并被授予 AAOS 名誉会员,开中国骨科学界国际交流之先河。

    他是名副其实的骨科教育家,他的学生遍布骨科学的各个分支,推动了中国骨科的蓬勃发展。冯传汉教授非常注重积累和总结,他编写的多本骨科教材和中国现代骨科史料已成为我国骨科领域的经典与传世之作。

    他多年致力于医学编辑工作,历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MJ)总编、中华外科杂志副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学报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社长,严谨的治学态度得到了医学界的普遍尊重。

    1944年秋,冯传汉教授在骨科泰斗孟继懋教授的指导和支持下,成立了中央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专业组,是国内较早形成完整独立的骨科医教研体系。骨科现发展成为包括创伤骨科、骨肿瘤科、骨关节科、脊柱外科四个专业,242张床位,年出院近5000例患者的综合骨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拥有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骨关节病诊疗中心、骨肿瘤诊疗研究中心、全国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基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附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简介

    1944年秋,冯传汉教授在骨科泰斗孟继懋教授的指导和支持下,成立了中央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专业组,是国内较早形成完整独立的骨科医教研体系。骨科现发展成为包括创伤骨科、骨肿瘤科、骨关节科、脊柱外科四个专业,242张床位,年出院近5000例患者的综合骨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拥有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骨关节病诊疗中心、骨肿瘤诊疗研究中心、全国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基地。

    近70年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做出了许多国内开创性工作。195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手外科、膝关节充气造影和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跟骨距骨桥的诊断与治疗,股骨颈及转子部肿瘤切除及外科重建(1983年被编入美国Chao &Irvin《骨关节重建》一书)。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在复杂、高难度的脊柱、骨盆和骶骨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已完成高难度手术数千例,并设计出了一套适合于半骨盆切除重建的系统假体-组配式半骨盆假体。骶骨肿瘤切除数量和难度居世界首位。骨肉瘤的化疗和恶性肿瘤的保肢治疗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90年代以来在国内最先开展术前大剂量新辅助化疗,使恶性骨肿瘤的保肢率达到90%以上,5年生存率由过去的20%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创伤骨科专业范围为骨折、神经损伤(脊柱脊髓损伤)、运动医学、肢体矫形、皮肤与软组织损伤等。在国内率先利用AO理念治疗肢体骨折,率先开展了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髓内固定,LCP 、LISS、PHOLIS等系统固定肢体不同部位的骨折,采取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肘关节置换治疗肘关节周围复杂骨折,极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肩、肘关节置换,复杂骨折内固定,骨折微创治疗等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周围神经损伤小间隙套接修复的理念,同时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套管,使小间隙套接缝合技术有望成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新方法。脊柱外科采取椎体压缩骨折椎体球囊扩张PKP、椎体成形术PVP等技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采取融合技术与非融合技术治疗颈腰退行性改变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效果显著。骨关节外科在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及相关基础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每年完成数百例人工关节置换术,特别是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病例在手术难度、手术例数及治疗效果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突破了屈膝畸形大于60 度高度屈膝畸形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国际公认的手术禁忌;在国内率先开展牛皮癣性关节炎、血友病性关节炎、狼疮性关节炎及夏科氏关节炎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并率先开展一次麻醉下双膝关节同时置换术,一侧髋、膝、踝三关节同时置换术等高难度的手术技术。

    骨科同时十分重视基础研究。1957年报告骨关节结核病灶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下的细菌学观察,被美国风湿病委员会收为年度复习文献。1964年,在国内首次报告“多发神经纤维瘤并发耐丁种维生素软骨病”。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展骨巨细胞瘤系列研究,是我国第一个研究骨巨细胞瘤动态行为的单位,研究成果有力地揭示了瘤内各细胞成分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发展及归宿,成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国内冷冻生物学的发展中,冯传汉教授首先将骨巨细胞瘤细胞株冷冻成功。1982年,冯传汉教授曾在美国骨科医师学院年会做特邀报告:骨巨细胞瘤组织培养及显微缩时电影观察。1984年培育出我国第一个骨巨细胞瘤细胞系GCT0404 。在国内首先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多种良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展开多元化的系统研究。拥有国内最大的骨与软组织肿瘤组织库。世界范围内首次报告HLA-B2704为汉族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主要易感基因;建立了HLA-B2704转基因昆明白鼠模型,填补了国内空白。近年来学科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863项目、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卫生部公益行业专项课题、北京市科委重大课题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经费总计达3000多万,近5年发表论著30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5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0余项。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国家级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



附件2:冯传汉教授事迹

冯传汉:愿做一辈子勤奋的学生



    在中国现代骨科的发展历程中,他的贡献占有重要地位;他苦心孤诣,推动中国骨科发展,培养出一批优秀骨科人才作为中坚力量,用一生描绘了中国现代骨科的发展轨迹;他乐教善授,致力于医学教育工作,高瞻远瞩的提出医学生教育要重视人文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今已是桃李满园;他广涉博学,不做专家做“杂”家”,积极从事医史研究和写作;他孜孜不倦,已近百岁,仍然每天伏案阅读笔耕不辍……这些被旁人认为了不起的成就和经历,在他本人看来,却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他对自己的评价则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勤奋”。“我只是一个勤奋的人,做一辈子勤奋学生。”

    他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建立者,我国著名骨科专家、医学教育家冯传汉。

冯老与人民医院的一世情缘

    今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即将迎来建院95周年,非常机缘巧合是,95年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北京中央医院开业的日子和冯传汉教授的生日就相差一天,这似乎就注定了人民医院与冯老的一世情缘。

    1940年,冯传汉从协和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被协和医院留任外科住院医师。这位日后成为中国现代骨科领域泰斗的大家,此时还只是刚刚穿上白大褂的年轻医生。不过,他马上就将遇到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转折。

       1941年12月8日,侵华日军占领协和医院,责令医院解散,全体职工被迫离开协和医院。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身边的朋友和同事纷纷做出不同选择,有的南下,有的回乡,冯传汉也一度迷茫。最终他选择留在北京,跟随钟惠澜、林巧稚、孟继懋等多位专家教授一起来到北京中央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工作。

    北京中央医院始建于1918年,是中国人自行集资建立并管理的第一家综合医院,我国现代医学创始人、卫生防疫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任第一任院长。在这家医院95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过北京中央医院、中和医院、中央人民医院、北京人民医院、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6次更名。

    前往北京中央医院,是冯传汉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此后,他作为“七朝元老”,见证了医院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成长轨迹。而医院创建者立碑明志,所撰写的《创建中央医院记》中所载“本仁恕博爱之怀,导聪明精微之智,敦廉洁醇良之行”这一核心价值观,也成为冯传汉追求的目标。

从1942年,冯老由协和医院来到人民医院(也就是当时的北京中央医院)担任外科住院总医师的,到现在已经整整71个年头。当年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小伙子,现在已经成为了德高望重卓有建树的医学大家、骨科泰斗,冯老见证了医院的成长变迁,可谓是“七朝元老”,为医院建设、为骨科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苦心孤诣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骨科学科发展

    1942年,冯传汉来到北京中央医院担任外科总住院医师,1944年开始,从事骨科专业,并在孟继懋教授的支持下,成立了骨科组。50年代初期,他首先在国内开展屈指肌腱损伤的修复手术,这种手术要求高,当时国内很少有人问津。1960年他在《北京医学院学报》第一期上,报告了《41例手部肌腱损伤的修复》,是为中国第一篇正式手外科的论文。

    膝关节半月板的伤病很多,在50年代,对这种病的诊断只靠临床体检,没有很好的确认手段,所以手术治疗也多属探查性质。为此,冯传汉在国内首先采用“膝关节注气造影法”,利用空气与软组织不同密度的对比,清楚地显示损伤半月板的裂隙及盘状半月板的轮廓。从此,半月板的伤病多数可以在手术前作出明确的诊断,使手术有的放矢。

    对习惯性肩关节脱位,国内外虽有多种手术方法,但复发率都较高。冯传汉深入研究该病的创伤解剖,发现脱位肩关节的前下方存在一个“关节疝囊”,他设计了消灭“疝囊”同时加强关节囊壁的手术,术后远期效果良好。一次,他遇到一例股骨颈基底有较大的动脉瘤性骨囊肿,无论刮除或切除,股骨头颈与股骨干都会失去能承受应力的连接。冯传汉与同事们苦心思索,为该病例创造了一种“串联式”骨块植骨法,可重建股骨颈及部分大转子,这既利于骨愈合又恢复了股骨功能。此种设计为国际首创,已编入1983年美国出版的《骨肿瘤切除关节重建假体设计与应用》一书中。

    冯传汉教授是我国骨与软组织肿瘤研究的奠基人,1964年冯传汉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了《骨巨细胞瘤》一文,从此开展了骨巨细胞瘤的系列研究。在临床工作以及疾病流行学调查中,冯传汉了解到中国的骨肿瘤中骨巨细胞瘤的发病率高达15%,占骨肿瘤发病的第一位。而这一疾病在美国的发病率为5%,在日本为10%。为了弄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从60年代起,他选择了这一多见又有潜在恶性的骨肿瘤作为主攻课题,和他的研究生们展开此瘤生物学特性的系列研究,进行了冷冻储存组织培养、超微结构、组织化学、免疫学、DNA测定、组织计量细胞遗传学等方面的观察。

    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骨巨细胞瘤系列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1982年,冯传汉应邀赴美国出席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介绍中国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1984年,在冯传汉教授的倡导下国内第一个骨肿瘤研究室在北京医学院人民医院成立,在骨巨细胞瘤研究领域,研究室先后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清晰的勾勒出骨巨细胞瘤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及免疫学特点,这些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同行的广泛认可。

    在冯传汉的精心培育下,经过60年的发展,成立伊始才有5-6张床位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包括了骨关节科、创伤骨科、脊柱外科、骨肿瘤科四个专业,在中国现代骨科发展中亦占有重要地位。

用其一生在不断的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爱护人才

    亚太地区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骨肿瘤学组组长、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主任郭卫教授,是冯老的博士研究生。“每天中午冯教授端着饭盆,边吃饭边了解我们的课题进展情况”这一情形成为他当年读博士生数年中最深刻的记忆。冯老平时工作非常繁忙,经常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询问并解决研究生的课题问题,指导查阅文献或书籍,启发大家集思广议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博士毕业后郭卫去美国Sloan-Kettering肿瘤医院留学,临行前冯老坦诚地说:“希望你早日学成后,回来发展中国的骨肿瘤研究”。1998年郭卫没有辜负冯教授的殷殷嘱托学成回国,并致力于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冯传汉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成立了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

    自冯传汉教授1984年创建骨肿瘤骨病研究室至今已近30年,骨与软组织肿瘤学科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展,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临床治疗蓬勃开展,目前切除骶骨肿瘤、骨盆肿瘤等高难度手术数量居世界首位,恶性骨肿瘤的化疗和保肢治疗在国内也是处在先进行列。在基础研究方面,先后完成研究课题二十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余名,研究成果得到卫生部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在骨关节领域的领军人,同样是冯传汉教授培养出来的得意门生,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大学关节病研究所所长吕厚山教授谈起老师更是动容:“作为冯老的学生,在自己的前进道路上每一步都渗透着冯大夫的教育、帮助、鼓励和鞭策。1984年在我去美国学习前,冯大夫专门和我谈了2个多小时的话,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教我在国外的学习方法,提出尤其要注重科研思路和手段的掌握。学成回国后,在冯大夫的倡议下,并且帮助我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克服许多困难,终于成立了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冯大夫每周查房一次,当时一些复杂的病例都是他亲自和我一起做计划,我们共同克服了晚期重症类性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高度屈膝畸形、严重骨质疏松、严重肌力不足等难关。”

    吕厚山教授说:“冯老曾多次提到科研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翻出解放前他在协和做学生时的手术志和病历,教导我们要重视原始资料的收集,对于临床上碰到的病历和手术都应该有完整的记录。今天我的许多工作之所以能有较为充分的资料,与冯大夫言传身教的指导有关。”现在,吕厚山教授在人工关节置换、尤其膝关节置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置换数量、手术难度和治疗效果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围绕风湿性关节疾病所进行的相关与基础研究工作,填补了许多国内外空白。2000年该研究中心成为北京大学级研究所。2007年由吕厚山教授主持的膝关节人工置换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后,他非常感慨地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今天的成绩与冯大夫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冯老用其一生在不断的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爱护人才。还在任人民医院科研副院长、院长时,他就高屋建瓴地提出医院的根本是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学科带头人必须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从年轻抓起。1980-1984年任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副院长仍然强调:一个学校要知名靠什么?主要靠一批国际上有地位的知名专家教授(形象的比喻为桥牌中的王牌)和有关学科建设。这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当前必须努力去做,这样本世纪末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才有希望成为世界著名高等学府。而今从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高速发展的轨迹看来,印证了冯老所言。

教育不单单是交给学生书本知识

    60余年的行医教学生涯中,冯传汉始终没有离开过讲台。1958年北京人民医院划归北京医学院作教学医院,冯传汉任外科教研组主任,1962年任教学副院长及医疗系副主任。成立了教学办公室,补充教材教具,建立周会制度。冯传汉参与授课,主讲骨髓炎、骨肿瘤、手外科等课。每讲一课,要先请四个班代表试听,提出意见后才正式授课。

    当时医院缺少教材、挂图,也设有放演幻灯片设备。冯传汉除了亲自刻授课用讲义蜡板外,还编辑出版了为医学生和青年医生用的教材《骨科临床及X线检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骨科检查手册》和《现代骨科诊疗手册》。每年的骨科进修医生第一堂课就是他讲的《中国骨科发展史》。

    而冯传汉则说,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学医时接受的教育和训练颇有渊源。“在医学院接受到严格的训练,赋予了我客观系统、精确求实、严谨认真、注重实践等一系列思考、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科学精神的基础。”他说,“总结起来有几点,一是严肃认真,负责服务,二是讲求实践,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学习,三是培养科学精神,主要敢于探索创新、系统准确及精确性,和大规模式研究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特质也是我在6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传递给学生沿承的学风、医风。”

    冯传汉至今仍记得,在协和医学院,生理课1个多小时的课程要配合三个多小时的实验甚至更多。第一次生理实验考试,冯传汉的题目是“设计实验阐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经过思考,冯传汉用青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模型,用不同浓度的硫酸刺激,却怎样都作不出结果。一向都是优良生的冯传汉心想这下糟糕了,可能得吃大鸭蛋得零分了。在向老师冯德培教授解释了实验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之后,冯传汉重新再做仍然以失败告终。后来冯德培教授告诉他,是因为刺激强度改变太慢,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换用冷针和烧红的热针先后进行针刺激就可得出结果。

    事隔多年,冯传汉提起此事仍然感慨良深:“考试不仅要从结果评分,更重要的是评价思路。我的设计没错,但是出现了刺激变化的速度问题,是始料未及的,这种情况在科学研究中是常见现象。冯德培教授没有一味追求结果,引导鼓励我进行科学探索,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所有执教者都应该学习的,也是我60余年从教生涯中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临床课程中,协和医学院以内科为重点,强调床边教学,要求全面的基础上再掌握专科。每个学生有一名导师,冯传汉的导师是心脏病专家董成琅教授。那时,要求每个学生在三个月内接管约15个病人,24小时内写完病历交导师修改,写的不好重写;导师带着学生查体,检验病历中所描述的体征;学生自己做血尿便检查,及相关寄生虫及细菌图片,尿糖滴定等临床化验,导师逐一复核,并指导读参考文献。

    冯传汉记得当时王叔咸教授所说:“专家并非完全靠见多识广,经验积累,关键是要系统的问病史,系统的做体检。”他感慨说,严格有效地临床训练,在学生日后的临床工作中成为获益无穷的基本功。

    在内科实习时,冯传汉同样有深刻的记忆。他曾经管过一名阿米巴肝脓疡的病人,病人死亡后尸检时,他因为去上课没有看尸检。科室主任发现后把冯传汉叫到办公室问为何不去看尸检?冯传汉不明所以的回答:“我上课去了。”主任严肃的说:“Never mind adout the lecture”(别管上课。)随后责令他去看标本,同时交一份报告。“不难看出主任的要求是,学生要从临床实际而不是书本上学知识。”冯老说:“这个故事我多次讲给我的学生听,我的学生成为老师后,再讲给他们的学生听,目的就是为了让一代代医学生、青年医生们理解,医学是针对人的实践性的临床科学。”

    作为他的学生,已故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外科教授、医学教育家、著名医院管理家杜如昱教授当时正是住院总医师。回顾那时的经历,杜教授说:“只能用终其一生,受益匪浅来形容。”

    从医从教60余年,冯传汉桃李遍天下,他说,最欣慰的事情,就是看到他的学生成为学科建设的中流砥柱。

       广涉博学  不做专家做“杂”家”

    提起冯传汉,大部分人想到的是他在骨科学发展所作出的辉煌成就:推动了我国手外科、肩关节外科、骨肿瘤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学术骨干,成为学科发展的中流砥柱。

    但冯传汉不这么认为,“我是一个‘杂’家,可不是什么专家。我的目标是一专多能,宽博与精深兼顾,直到现在我还在努力,要达到这个目标!”

悉数冯传汉所涉足的领域真的是足够宽了。他做过医生、教师、研究人员,也从事过医务部主任等行政管理工作,担任过人民医院科研副院长、院长,北京医学院主管医院、科研、研究生的副院长,从事过学会和出版社的管理工作,做过卫生部委派的出国援助工作,也做过出国考察团的专访工作。

    在学术文字编撰方面,冯传汉资历颇深。他从1952年起历任中华外科杂志编委及副总编。1980年成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时冯传汉当选为首届主任委员,现为顾问委员会委员。1986年-1996年担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主编。组织出版了该刊100年纪念专号,并作了纪念报告。为了表彰冯老对中华医学杂志所做出的巨大贡献,1992年冯传汉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总编奖。

    在医学史的发掘整理方面,冯传汉也是在身体力行。多年来为,他一直给青年医师和进修医师讲授骨科发展史。2003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筹备编辑骨科发展史,冯传汉成为主编的不二人选。尽管已是89岁的高龄,冯传汉愉快的接受了这项繁重的任务。从收集事迹材料、核对考证、反复推敲、整理出脉络到形成初稿仅仅花了6个月时间,完成了讲稿、图片和近20万字篇幅的书稿。

    2004年,90岁的冯传汉主持编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成长发展的60年》,作为档案记录了人民医院骨科医、教、研主要工作和人才的培养历程。他说:“这两本档案和史料权作我九秩时献给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海内外骨科同道的一份薄礼吧”。

孜孜不倦勤奋不已 “做一辈子的学生”

    近年来,冯老年事已高,但仍精力充沛,工作余暇读览书刊、笔耕不缀。尽管被人尊称为“冯老”,但冯传汉一点也不服老。让我们盘点冯老在进入耄耋之年后所做的勤勉耕耘吧——

    82岁时主编了《肩关节外科学》;

    84岁时他主持的“骨巨细胞瘤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87岁时协同徐万鹏主编了《骨科肿瘤学》;

    89岁时主编了《临床骨科学》和《中国现代骨科史料》;

    90岁时收集整理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成长发展的60年》;

    93岁时编著了《基础英语概要——英语读写指南》;

    95岁时完成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笔记约6万字,并且开始研读2000年以来新出版的医学教科书《基础病理学》、《基础及临床药学》,以了解现代医学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基础知识;

    99岁高龄时,冯老写出数万字的《大学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再教育和再认识》的读书札记,并整理成册……

    不难理解,王澍寰教授对冯传汉的推崇:“每与老师晤谈必有所获。老师不知疲倦的工作态度以及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我每想借由偷闲,但每念及老师的风范则不敢怠慢。”

    为了掌握医学发展的动态趋势,做到“永不落伍”,现在已近百岁的冯传汉每月研读骨科、外科期刊学报,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和最尖端技术,每周精读非医学的英文论著一篇,每天都在阅读剪贴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报刊资料,认认真真的进行排版粘贴,圈圈点点看的非常认真,不时的给予点评。简报本现在已经积累了十余本,摞起来可达几尺高。

    而冯老对自己的评价则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勤奋”。“我只是一个勤奋的人,做一辈子勤奋学生。”

地   址: 医院地址(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
邮编:100044

官方APP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