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德医双馨 风范永存——追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杨德起教授

[ 2014-06-28 18:25 ]
       2014年4月24日上午当我和病人刚刚结束了关于术后化疗的谈话,突然听到杨主任血压心率骤降的消息,慌忙跑到他的病床旁,眼看着心电图从波形变为直线,虽然知道这是肺癌晚期的必然结局,但终究不愿相信死神今天的到来。当我打印出呈直线的心电图,宣布临床死亡时间为2014年4月24日11时02分时,泪水已然夺眶而出。我握住杨主任解救过成千病患尚有余温的手,哽噎道:“主任,您到天堂后,放下手术刀,安心休息吧。”
      
初见杨德起主任是在2006年的初春,那天我被安排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外科专家门诊见习。当时,有位五旬的教授细心为我们3名见习同学示范了乳腺专科查体,强调了很多细节和技巧。我留意到,他在为每个门诊患者触诊前,都要先搓手,避免用冰凉的双手接触到患者的身上。在整个诊疗过程中,他都对患者态度谦和,始终保持着微笑。同时令我吃惊的是,每位乳腺癌术后复查的患者进入诊室后,他都能准确的说出患者的姓名、病情和治疗方案,患者们都连连称赞他“医术精湛,待人友善”。门诊结束后我们才知道这位专家竟是乳腺外科的主任杨德起教授,我们被他崇高的医德所折服。
 
       杨德起,1951年11月9日生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自幼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积极进取,22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8年自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于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工作至今。1989年被公派赴德国埃德森大学医学院肿瘤科进修,重点学习了乳腺癌保乳手术、乳腺整形手术、乳腺癌放化疗等技能。1990年回国后将其所学应用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肿瘤外科工作中。1992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立了全国首个集影像诊断、手术、放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筛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乳腺外科。2001年,杨德起任乳腺外科副主任。从2005年开始主持科室工作,2012年任乳腺外科主任。杨德起主任秉承前两任主任开创的优良传统,积极带领科室开展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以及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十几年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癌诊疗水平不断提高。现每年收治乳腺癌近600例,较4年前翻了一番,其中乳腺癌早诊率超过60%,保乳手术率约45%,经前哨淋巴结活检后过半的乳腺癌患者无需再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杨德起主任在重视提高诊疗水平的同时,也注重开展乳腺疾病知识的普及和乳腺癌义诊工作,并于2010年组建了由二百多名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治康复的乳腺癌患者为会员的阳光爱心快递俱乐部。该平台为医患之间搭建了良好的沟通互动桥梁,为乳腺癌诊疗水平的全面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
 
       杨德起主任在三十六年的工作中始终坚守临床第一线,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乳腺外科的同事大概都会记得这样一件事情,在2009年3月底,杨主任在早交班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经及时抢救转危为安。但是仅仅休息了一个月后,他的身影便出现在医院的病房,出现在患者的床旁,出现在医院运动会开幕式入场的队伍中。就在去年7月确诊肺癌前夕,杨主任还经常手术到晚上7、8点钟,顾不上吃饭喝水。无论手术到多晚结束,他在回家前一定把所有的住院病人看一遍再走。甚至在肺癌术后住院化疗时,他还在半夜参与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杨主任始终把科室建设发展和青年医师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在手术台上,他手把手的教导青年医师如何做好手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承给下级医生。
 
       杨德起主任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我国乳腺外科学界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医生。简单的文字难以总结他不平凡的一生,他一生为人正派,光明磊落,淡泊名利,勤恳踏实,严谨治学,无私奉献。他把毕生的爱给予了乳腺癌患者,给予了乳腺外科的全体医护人员。
       杨主任,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将永远留在您的同事和患者们的心中。
(乳腺外科  王思源)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官方微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官方微信
地   址: 医院地址(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
邮编:100044

官方APP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