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造血”后劲十足 新一届学术新星冉冉升起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办第五届学术新星(科研)评选决赛
2013年11月27日下午,第五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术新星(科研)评选决赛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教楼隆重举行。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95周年华诞之际,此次以“展示科研魅力、彰显个性风采”为主题的活动,进一步促进青年科研人员成长与发展,展示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在科研领域勇于进取,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决赛特邀解放军总医院陈凛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文玲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勇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院院长王杉、党委书记陈红、副院长刘玉兰、党委副书记陈红松,各学科的主任、专家、往届医院学术新星获得者和学生代表担任此次活动的评委嘉宾。
王杉院长首先代表医院对与会专家表示欢迎,并肯定了学术新星评选活动作为人才造血计划的意义。王院长指出,学术新星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国家、北京市和医院的中坚骨干,是医院科技发展后续力的标志之一。
参加学术新星(科研)评选决赛的10位参赛选手均是通过初评方式从医院16位报名者中遴选出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根据抽签顺序依次出场进行个人风采展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张培训,主要从事四肢骨折、神经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他在《一个创伤骨科医生的科研之路》演讲中说道,“有幸站在医院、科室的研究平台上,在师兄弟的研究基础上,应主动发现新问题,勤奋工作,善于总结,将思考转化为行动、转化为成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研究所/风湿病机制及免疫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胡凡磊,主要从事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的研究。他演讲了《从天然免疫到类风湿关节炎》,“‘天道酬勤’是做科研最大的体会,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穆荣,主要从事风湿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她演讲了《在失败中成长》,“失败似乎是科研的必由之路,也是让我们成长的最踏实的方法。勇敢地在反复尝试、不断失败中一点点地成长。”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晓甦,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症诊疗基础研究。她演讲了《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有时候走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摸索中历练、成长,无论你的理想在什么高度,千里之行必然始于足下!”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瑞锋,主要从事肝脏疾病及传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工作。他演讲了《检验人员如何搞好科研》,“在日常检验工作中发现细小的科研思路,积小成多,聚丝为帛,做到检验工作与科研互相平衡,相得益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实习研究员陈宏斌,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及细菌耐药机制研究。他演讲了《科研那些事儿》,“漫漫科研路,痛并快乐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李艺,主要从事卵巢癌临床及基础研究。她演讲了《从临床医生到科研工作者的起步》,“从独立发展科研遇到瓶颈,到出国学习,到发表第一篇SCI文章,到回申请到4项基金,五年时间实现科研工作的顺利起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助理研究员白玉婧,主要从事眼科疾病实验及临床研究。她演讲了《借助平台优势,探寻科研方向》, “在探寻科研方向的道路上,只有发挥自身及平台优势,致力于具有临床意义的科学研究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的方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副研究员赵丽君,主要从事妇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她演讲了《让科研充满激情与光彩》,“科研可以充满激情和色彩,获得探究未知的兴奋、发现新生事物的喜悦。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定点”
选手们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工作经历、体会、成果,感谢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对他们科研工作的支持。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们表现出色,评委的点评精彩、细致,气氛热烈活跃。
比赛结束后,刘玉兰副院长对选手们所取得的成绩、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高度赞扬选手们在决赛中的优异表现,鼓励青年医生以他们为榜样,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关注科研、开展科研。刘院长感谢各科室主任和全体员工对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的支持,并对青年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期望。
最后,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魏丽惠教授揭晓“第五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术新星(科研)”获奖名单。风湿免疫科胡凡磊获得一等奖,眼科白玉婧、风湿免疫科穆荣获得二等奖,创伤骨科张培训、检验科陈宏斌获得三等奖。决赛获奖人员将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度科研年会中给予表彰。
(科研处、宣传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