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聚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救治第十一批大骨节病患者

[ 2024-10-09 17:31 ]

——“托切那!”

——“扎西德勒!”

2024年9月2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人民公园”里,10名刚出院的患者为骨关节科医护人员献上洁白的哈达,并不停地用藏语表达着感谢。一条条哈达,传递着爱与真诚。这些患者是两周前从西藏昌都来到人民医院的大骨节病患者,已经全都做完手术,即将踏上归程。

患者中有一位老人,一直举着大拇指,向每一位医务工作者致敬;有一名6岁的小朋友,一直跟护士姐姐拉着手,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里全是笑意。这些患者都即将从轮椅上走下来,走向全新人生。

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在昌都市委、市政府、市卫健委关心支持下,8月13日,洛隆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人员陪同这批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的患者从西藏到北京进行手术治疗。他们已经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救治的第十一批大骨节病患者。

2017年以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团队利用节假日进藏40余次,在西藏昌都洛隆县开展大骨节病流调、筛查、义诊、救治、培训等工作、团队累计筛查学龄儿童新发病例16000余人次,开展义诊200余次,共为500余位西藏、四川患者完成大骨节病手术矫治,将100余名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的患者免费接到北京进行手术。

党建引领 促进民族团结

“手术做完了,恢复得怎么样?”

9月1日上午10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六来到骨关节科病房,看望慰问从西藏来京治疗的贫困大骨节病患者。王建六书记来到每一位患者的床旁,仔细询问他们的治疗过程和目前的恢复情况。同时对骨关节科林剑浩主任带领骨关节科持之以恒对西藏、四川大骨节病患者开展筛查、治疗工作,给予高度的认可和评价,并提出了很多治疗方面建设性的意见。

王建六书记表示,骨关节疾病对正常生活影响非常大,多年来骨关节科在党建引领下坚持开展大骨节病救治工作,为加强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感谢你们,感谢党,感谢国家!”藏族患者紧紧握着王建六书记的手,不停地用藏语表达着由衷的感谢。这次治疗,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让他们能够正常生活、自由行走,更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

持续救治 让一个个家庭挺起脊梁

“小卓玛,你明年就要上学了,病好了以后,好好学习,每天都开开心心的。”王建六书记亲切地对小卓玛(化名)说。

“我会好好学习,谢谢!”6岁的小卓玛用细细的声音对来看望她的王书记说。

她虽然说汉语并不流利,但她清澈的大眼睛里闪着希望的光,极力表达着自己的谢意。

卓玛双侧先天髋关节脱位,自会走路以来,就一瘸一拐,不能正常行走,更别说跟同龄人一起玩耍、奔跑了。因为自卑,卓玛变得更加内向。常常坐在门口,看着其他小朋友奔跑,对自由奔跑充满了渴望。

终于,希望降临了。通过筛查,卓玛达到了手术标准,获得了来北京治疗的机会。通过会诊,骨关节科决定为卓玛进行髋关节复位手术。这意味着,卓玛不仅保住了髋关节,随着她的成长,她的髋关节将正常发育,长大后不用再进行关节置换手术了。

“谢谢你们治好了我的爸爸,这次又治好了我的女儿!”卓玛的妈妈早已泣不成声。原来,卓玛的外公仁增(化名)就是上一批获救治的患者。仁增患氟骨症多年,造成全身骨头僵硬,髋关节更是坏死,多年来,经常疼得以泪洗面,几乎很难行走。今年的1月,仁增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已经能够正常行走了。

这样的家庭不止一个。三年前完成双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格桑(化名)的表姐,这次也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完成了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他们从不能正常生活和行走,变成了家里的劳动力,甚至能外出务工,撑起了整个家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不仅帮助大骨节病患者站起来了,更让一个个家庭的脊梁挺起来。

正如王建六书记所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不仅仅是在救治大骨节病患者,更为加强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每一位治愈的大骨节病患者,都是党中央关怀西藏人民的亲历者,是新时代的见证者。

手术复杂 细节处彰显人文关怀

据骨关节科李虎主任医师介绍,大骨节病患者都是在儿童时期就患病,在多年的生活中,关节畸形越来越严重,常常是多个关节畸形或是多个关节软骨缺损。氟骨症患者,更是全身骨头硬化如大理石,有时候手术中钻孔都难。这些患者关节置换手术的难度比正常的置换手术难度大很多。

同时,很多高原患者心脏功能、呼吸功能、血液系统等都不太正常,为保证手术安全,骨关节科为他们请来多学科会诊。除此之外,很多藏族同胞都不会说汉语,为了保证他们的手术安全和手术效果,术前麻醉科将翻译志愿者请进手术室。

更让人感动的是,每次患者出院回家前,都会安排他们到天安门参观。“没想到,到北京不仅把病治好了,还到了天安门,看到了毛主席!以前只在电视里看到过!”藏族同胞激动地说。

正是这样的点滴细微之处,尽显人文关怀,让每一位西藏患者都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暖。回到家,他们的经历便成了一个个口口相传的动人故事,在讲述间,把感谢和温暖传递出去。

大骨节病患者是不幸的,他们从小就开始承受病痛的折磨。但是,他们又是幸运的,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他们重获健康人生。这样充满爱和温暖的故事还将继续,“人民人”将大爱播撒到雪域高原,用奉献书写社会责任与担当!

(供稿:宣传中心 李杨乐 责编:张贺)

 

延伸阅读:

七年帮扶 “输血”又“造血”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的骨关节病,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其原发病变主要是生长发育期骺软骨和关节软骨的多发对称性变性、坏死以及继发性退行性骨关节病,轻则四肢关节疼痛、关节畸形,重则丧失劳动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1998年,原国家卫生部专家组确认昌都市洛隆县为大骨节病重灾区,也是全国的监测点。2017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林剑浩教授带领团队,深入昌都市洛隆县、边坝县和八宿县各个乡镇、村庄,在雪域高原的大山沟里完成了6000余名儿童的流调、筛查。并将复杂、手术难度大的患者从西藏接到北京进行手术治疗。

同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通过“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帮扶模式,努力完成从医疗帮扶“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2017年以来,团队与洛隆县签订了为期五年对口支援合作协议,通过帮扶项目,手把手带教,培养当地医生,改建手术室,改善当地手术条件。近年来,昌都市洛隆县人民医院、卡若区人民医院派出多名医护人员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修、学习、通过培训,如今,他们已经可以在当地独立开展骨关节置换手术。2019年底,在昌都市政府支持下,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供人才支持,在当地建立骨关节的专科医院或者治疗中心。

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不仅缓解病痛并阻断病情发展,而且恢复了行走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劳动能力,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2年9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一切为了人民——我们这十年”新闻发布会,林剑浩主任在发布会上感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我们国家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在公共卫生方面的巨大付出,大骨节病在我们国家的新发病例已经没有了,这是公共卫生取得的可喜、巨大成绩。越来越多的大骨节病现症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救治和帮扶,无论从预防还是救治,这都是一个非常喜人的进步!”

from clipboardfrom clipboardfrom clipboard

地   址: 医院地址(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
邮编:100044

官方APP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