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9日,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了关于2023年度科学技术奖获奖决定,授予33个项目为2023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团队牵头荣获4项奖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教授团队项目荣获科技奖一等奖;王辉教授团队项目荣获科技奖二等奖。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是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的我国首个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行业的科学技术奖项,主要颁授给对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研究团队。
子宫内膜癌精准防治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用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呈现逐年上升及年轻化趋势,据统计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约半数以上尚未生育,直接影响患者生命和家庭和谐,因此,子宫内膜癌防治工作,不仅是医疗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应高度重视。
20余年来,本项目团队对子宫内膜癌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1)探讨了子宫内膜癌发病雌孕激素失衡和糖脂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转化到临床应用。提出降脂降糖和平衡钙稳态可以有效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为一级预防提出了新思路。(2)通过研发人工智能、微创和快速便捷的子宫内膜癌辅助筛查诊断系统,精准筛选高危人群,完善和优化了子宫内膜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二级预防措施。(3)基于子宫内膜癌分子特征和临床病理特征,建立精准预后预警模型,并用于临床,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实施分层管理,提出低危患者非手术治疗,实现“逆转肿瘤、保留器官、保护功能、完成生育”的肿瘤治疗新理念,转变传统的肿瘤治疗要切除器官的认知;对中危患者,在国内率先采用“前哨淋巴结活检”等示踪微创手术方案,精准微创,减少创伤,提升生活质量;对高危患者,创新性应用“夹心疗法”综合治疗方案,提升生存率;对晚期复发患者,开拓性开展了盆腔廓清手术及盆底功能保护,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本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高质量学术期刊,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牵头制定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及前哨淋巴结相关专家共识,在国内得以推广应用,引领了该领域发展。
本项目研究成果写入《妇产科诊疗常规》及科技部重点图书《子宫内膜癌》等。本项目获批筛查、分子诊断及精准预测模型等发明专利9项。该精准防治体系的建立,为子宫内膜癌防治提供了新的三级预防模式,有力促进我国子宫内膜癌防治工作。
项目主要完成人
王建六,魏丽惠,李奇灵,王志启,董阳阳,张果,程媛,李星辰,梁斯晨,王益勤,田莉,范源,周静怡,郝娟,赵丽君
临床重要病原菌流行传播机制和精准诊断
细菌耐药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形势严峻。深入解析耐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耐药机制、起源进化和传播规律并建立精准诊断平台对遏制耐药发展至关重要。
该项目长期聚焦我国临床重要病原菌流行传播机制和精准诊断,绘制我国基于患者的耐药菌发生谱,率先报道国内首例“超级真菌”耳念珠菌;阐明我国新现和复杂耐药克隆形成的起源和系统发育历程,揭示耐药新机制,发现多个耐药新基因,如外排泵耐药基因tmexCD、blaNDM-9、tet(Y)等,为多重耐药菌的新药研发提供新靶点。
此外,率先建立国内新药体外评价体系和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肺部和血流感染病原精准诊断平台,突破技术瓶颈。
项目组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BioMedicine等领域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83篇,被Lancet·Infect·Dis、Nature、Nat·Microbiol等国际权威期刊他引2575次,其中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居前1%。主持制定/修订国内行业标准2部,参与制定国内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各3部。主编“十二五”精品书籍1部,主译书籍2部。研究结果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和积极评价,被纳入国内外耐药菌防控相关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促进了国内病原菌临床检验的发展,为我国有效实施耐药菌防控奠定坚实基础,产生显著社会效益。
项目主要完成人
王辉、张雅薇、王晓娟、陈宏斌、李荷楠、王启、王若冰、尹玉瑶、靳龙阳、郭一凡
科技是医院发展之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一二三四”发展战略,以集成创新发展为主线,把科研工作摆在医院高质量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以强化临床科研主体地位、提升学科创新能力为突破点,不断激发学科活力、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实施创新专项。同时,医院实施一系列重要政策制度调整,探索科技服务新模式,搭建服务对接桥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切实营造促进医院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为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研工作热情与效能创造条件。在创新中明确方向、在学科中积累声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担起科技创新责任和使命。
(供稿:科研处 责编:张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