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夫,我听说我这个病,您可以做微创。”满面愁容的边女士(化名)来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外科,慕名找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藏专家王少东副主任医师的门诊,刚一坐下,就将一叠影像片子和报告单递给了王少东医生。
西藏自治区首例 机器人辅助下肋骨肿物切除
原来,边女士的肋骨发生了病变,虽然从影像学上诊断应该是良性的可能性大,但是她辗转求医多年,医生都告诉她按照常规开放手术治疗的方式,开胸切除肋骨。开放手术治疗是需要长弧形切口切开,术后即使愈合良好也会留下长长的伤疤,严重影响美观,边女士纠结了多年,还是无法下定决心解决忍受这“开胸之苦”……
32岁的边女士年纪不大,但却已经饱受疼痛折磨8年了。劳累后疼明显加重,只能靠止痛药来缓解疼痛。当她打听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有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的援藏专家,遂慕名而来。王少东医生详细阅片后,向患者耐心解释病情,并告诉她可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肋骨肿物切除。
“原发性肋骨肿瘤在临床上以良性居多,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表现,少数患者会出现局部疼痛的症状,大多数患者只有在体检时才可能被发现。”王少东医生解释道。
常规手术切除方法创伤大、出血多,因神经肌肉切除过多,术后患者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大。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微创切除肋骨肿物,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胸壁的结构与强度,避免并发症。
机器人辅助提升了手术精确度,同时,“机器手”较胸腔镜更为灵活,能以不同角度在靶器官周围操作,解决了传统的胸外科手术需要开胸、手术创伤大、手术风险高、术后恢复时间长的问题,但是对术者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肺部有许多血管和支气管,一旦操作有丝毫偏差,很可能危及生命安全。为了最大限度保留脏器的完整性,需要医生对患者的肺部进行3D重建等更多的一系列术前准备,使手术更加精准。
在精准的术前评估及详细的手术规划后,王少东医生、自治区尼平主任带领心胸外科团队顺利完成自治区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左侧肋骨肿物切除术。手术历时2个多小时,边女士胸壁仅有两个长约1cm的腔镜观察孔和主操作孔,以及一个长约3cm的副操作孔,在减少术后切口疼痛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尊重患者要求,保障了胸壁的美观。
“没想到,原本复杂的开胸手术现在就是几个‘小孔’,几年来的提心吊胆,现在终于松了口气,真的是找对了人!”出院前,边女士和家人非常感激。术后仅5天,边女士顺利出院。
西藏自治区首例 机器人辅助下胸腹联合食管癌根治术
腔镜的诞生让外科进入微创时代,因小切口和组织损伤的减少而井喷式地应用于外科各领域。虽然已经证实胸腹腔镜辅助食管癌切除术(TLE)有更好的术后短期疗效及美观程度,但由于一些解剖部位而限制了其手术视野,使得很多外科医生更倾向于开放性手术。
近日,71岁老人顿某(化名)两个多月前出现了吞咽困难,日渐消瘦,求助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并完善了胃镜提示“食管占位”,病检提示“鳞状细胞癌”。由于老人年龄较大,恐怕无法经受住传统开胸之苦。
经缜密周到的术前讨论与详细评估老人情况,王少东医生与尼平主任团队为老人实施全麻下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胸腹联合食管癌根治手术,这也是自治区首例机器人辅助下的胸腹联合食管癌根治手术。一个月门诊复查,老人切口愈合良好,已经恢复正常进食。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因卓越的机械臂活动度以及三维成像技术,部分弥补了腔镜食管切除的不足,能更好的清扫淋巴结,同时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对普胸微创治疗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援藏专家王少东医生与尼平主任团队在既往机器人肺手术及纵隔手术的基础上,不断磨练,培养出良好的“医护麻”机器人手术团队,成功地进行了“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胸腹联合食管癌根治术”,解除患者大开胸的痛苦,也缓解家属对于手术风险的担忧。
西藏自治区首例 机器人辅助下肺段切除
68岁的旺某(化名)是拉萨的一名退休教师,体检发现肺部结节1年,一月前在权威医院复查提示结节增大到1cm,患者很是担心,慕名来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就诊。
为了手术的安全与最大限度保留脏器的完整性,在心胸外科团队的精准评估及详细的手术规划后,顺利完成了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肺段切除,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全区首例肺段切除。
术后3天,患者顺利拔管出院,术后1个月复查时,旺某带领家人专程来到医院献上锦旗与哈达,用藏族同胞最淳朴的方式向王少东医生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因为高原环境低氧、卫生条件又相对薄弱,很多患者往往胸腔内粘连较重,血管游离困难,这也为诊疗带来了新的挑战。
王少东医生在逐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后,带领自治区胸外科医生完成了多个困难手术。目前已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剑突下前纵隔肿物切除术、肺叶切除、肺段切除、肺亚段切除、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术、骨肿物切除、颈胸交界性肿物切除、单操作孔机器人肺段切除、单孔机器人辅助纵隔肿物切除等9项新技术,且均为西藏自治区全区首例!实现西藏自治区胸外科疾病机器人手术全覆盖,使自治区微创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紧追国际前沿水平。
“作为院士团队第三批援藏医疗队员,希望接过接力棒,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优良的传统文化和先进技术带到西藏,让最前沿的技术在高原落地生根,将爱奉献给雪域高原的百姓。”王少东坚定的说。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连续三批胸外科援藏专家的帮扶下,诸多肿瘤手术已完成机器人辅助下的根治手术,对藏区患者带来的治疗疾病中的更好的选择。“人民”援藏专家将继续与自治区人民医院一道,充分利用机器人探索更多高难度术式应用,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进一步提升微创手术治疗水平,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勇攀医疗高峰,努力让更多的高原百姓受益。
(供稿:第九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 责编:张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