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总结巩固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聚焦培养“德才均备、体魄健全”、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北京大学于近期开展了“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2023”评选活动。经院系推荐、网络投票和终审答辩等严格的评选流程,全校共10名同学脱颖而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9级临床八年制本科生袁晓秋同学成功当选2023年“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成为本年度医学部获评的唯一本科生。
袁晓秋在江西一个叫做“成新”的小镇长大,是家乡64年来首位北大学子。在这里,她埋下学医的种子。来到北大,这颗种子萌发出了三个约定:“一份温度;一如严谨;一生担当”。四年过去,她努力奔赴与医学的约定。
奔赴临床之约 做有温度的医生
袁晓秋深知,“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一个有温度医生需要扎实的基础,因此,她努力学习医学理论,取得优异成绩。近两年,她的平均绩点超3.83,综评排名班级第一;作为“新时代教改”第一届医学生,她有30门必修课(共计2058学时、80.5学分)得分超过90。
然而,真正能帮助到病人的知识才是有温度的,临床医学需要“到病人床边去学习”。大四来到人民医院实习后,袁晓秋积极在临床实践中成长,作为助手跟手术超过100台,参与管床超过50例。她曾跟随带教老师为急诊病人手术到凌晨一点,看到焦急等待的家属松了口气,她感到由衷快乐;周末和节假日她在病房加班,被病人们称赞“这个姑娘拔管又快又好,还特别温柔”。
无数个这样的时刻让袁晓秋相信,“陪同人类走过生、老、病、死”是一个责任重大而幸运之至的角色,纵然辛苦,却无比值得。
奔赴科研之约 做严谨的学术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袁晓秋始终心怀敬畏,以严谨的态度攀登学术高峰。她跟随人民医院胸外科陈克终副教授,聚焦于人类头号肿瘤杀手——肺癌,开展系列研究:致力于攻克多原发肺癌(MPLC)国际诊疗规范缺乏的困境,首次综述MPLC分子学诊断(发表于Lancet子刊eBioMedicine,IF=11.1,共一)并提出联合诊断策略(肺病领域顶刊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外审中,IF=24.7,共一),首次揭示MPLC微环境特征,并作为核心成员申请获批2023年国自然面上项目;在老师指导下,负责撰写了首部国际多原发肺癌多学科诊疗共识。
然而,深入研究的空白导致了部分诊治难题的悬而未决,因此,袁晓秋进一步投身于破解MPLC的演化机制,撰写PM2.5促进肺癌演化综述(在投,共一SCI),并作为人民医院唯一负责人,获批了首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本科生“启研计划”重点学科项目。在医学部临床本科生暑期科研评优的317个项目中,她脱颖而出,先后斩获人民医院及医学部一等奖;在人民医院第五届医学生之星评选活动中,她作为5位候选人中的唯一本科生获得了“学业领航之星”。此外,受益于胸外科王俊院士团队,她作为核心人员参与了2023科技部创新专项等5项国家级课题。
奔赴力行之约 做有担当的青年
身为北大青年,她“有一分光,发一份热”,积极投身学生工作、志愿服务和医学实践。
她先后担任医学预科学生会主席、北大爱心社副社长等;作为“爱心万里行”赴海南澄迈支教副领队,获大学生知行计划绿行者项目“全国优秀团队”奖;作为基础医学院赴南昌实践团领队,获“力行计划”医学部暑期实践优秀奖;作为“一二·九”师生歌会医预代表队副领队,取得第三名。她累计献血1600ml,并已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她的身影活跃在人民医院门诊、长沙善吟公益“壹桌计划”、基础医学院“抗疫助学”、江西招生组等,志愿服务总时长超500小时。今年,她还申请成为了“河北计划”资助人,用国家奖学金帮助2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继续完成学业。
在疫情期间,她不忘医学生担当,组织学生骨干学习总书记回信,相关视频被北大B站官号转载;编导了致敬抗疫前辈视频并被《健康报》报道。五四青年节之际,她作为总负责人组织了北大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青春中国诵”。她还在武大、南开、北大医学部、对外经贸大学联合举办《与疫之战》主题创作活动中担任了负责人。在健康知识传播方面,她的B站账号粉丝超2.1万,总播放量超115万。
“我想成为老师那样的医生!”一路遇到的师长们,诠释了什么是“北大医学,济世报国”,这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袁晓秋。其中,临床前导师陈克终副教授,是她一直以来的榜样。陈老师是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是第八批“组团式”援藏专家。他在援藏期间,带领着袁晓秋,通过与西藏高原医学研究所、北大前沿交叉学院合作开展研究,建立首个高原人群的心血管风险模型,把健康送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陈老师不仅指导袁晓秋做学问,更言传身教着人民医院胸外科的科训,“低调做人,踏实做事”。这八个字,激励着袁晓秋在为人民服务中成长,在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本领。明年,她将从本科生转变为住院医师,更近距离地奔赴与医学的约定。
袁晓秋,优秀的“人民”青年,将用毕生坚守与医学的承诺“除人类之疾痛,助健康之完美”,用滚烫的年华为医学捧起满腔热情,做充满温度、无比严谨勇于担当的人民医生。
(供稿:教育处 责编:汪铁铮)
由北京大学主办的大学生优秀人物评选活动,自2014年以来已评选10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有4名同学获得殊荣,2021年、2022年、2023年连续3年均获评,他们分别是:
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2019
居家宝,获评时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2级八年制学生,导师为姜保国院士。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预聘制助理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2021
安倬玉,获评时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7级八年制本科生,导师为张晓辉教授。现已进入八年制博士阶段学习。
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2022
张小帅,获评时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20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为江倩教授。现正在攻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术型博士学位。
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2023
袁晓秋,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9级八年制本科生,本科生导师为陈克终副教授。
个人简介
袁晓秋,2019级临床八年制本科生。本科指导教师,胸外科陈克终副教授。主要获奖及成果:北京市三好学生、连续2年获国家奖学金、连续2年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20个奖项;已发表一作/共一SCI 3篇(最高影响因子=11.1),在投共一SCI 3篇,首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本科生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