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家!”
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八批“组团式”援藏专家们的身影出现在机场出口,等候的人群沸腾了!欢笑、泪水、拥抱、鲜花,离家一年的援藏医疗专家终于回家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建六,党委副书记高杰带队,党院办、医务处、工会及队员所在科室及队员家人到首都国际机场迎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由重症医学科吕杰副主任医师、胸外科陈克终副主任医师、麻醉科张冉副主任医师、消化内科王俐主治医师、神经外科刘志主治医师、继续教育处张旭光管理助理研究员组成。队员们于2022年8月来到西藏,接过前一批援藏医疗队的接力棒,开启为期一年的医疗帮扶西藏工作。2023年8月16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八批组团式援藏专家圆满完成一年的医疗援藏任务凯旋!
一年前,援藏专家们刚到西藏,就遭遇西藏疫情,忍受着高寒缺氧带来的不适,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和受援医院医护并肩作战,坚持开展工作,全方位无保留地传授各个领先领域的特色先进诊疗技术,从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从医疗质量到技术水平等各方面进行帮扶,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每一位队员都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吕杰:筑牢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吕杰副主任医师赴山南开展疫情防控督导工作,40多天里,走遍了西藏的边境地区,就疫情防控、流程等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回到拉萨,参与救治新冠重症及危重症、其他危重症合并新冠患者2000余例;年底又迅速投入到提升救治成功率的工作中去。在藏期间主持抢救危重患者1300余例,成功率达97%。竭尽全力守住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援藏专家吕杰说:“我们这一批援藏队员的经历跌宕起伏,不同于往昔,定会铭记于心。有遗憾,我们没太多时间欣赏西藏的山水;有奉献,我们竭尽所能保障藏族同胞的生命健康;有收获,我们学到了高原特有疾病的诊疗经验,得到了高原人民对我们工作的肯定,看到了藏族同胞真诚且热情的微笑,体会到了高原医疗工作的艰辛和不易。希望能够在今后工作中继续为高原的医学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陈克终:让胸部微创技术扎根雪域高原
作为王俊院士团队中的一员,陈克终副主任医师始终牢记将最前沿技术带到雪域高原。系统性开展高度微创的单孔胸腔镜手术、自治区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胸外科手术等,创造了一系列西藏自治区“首例”。手把手的辅助当地主任及年轻医生先后完成个人的首例单孔纵隔及肺肿瘤手术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外科,单月手术量、单日手术量均创造历史新高。
援藏专家陈克终说:“这一年十分踏实,感到背后有个大家庭在源源不断地给我坚守的勇气和力量;这一年充满成果,在医、教、研各方面均做出了一定成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和先进诊疗技术下沉,实现区域内胸部疾病的精准诊断及规范化治疗;这一年终生难忘,尽管一年援藏工作即将结束,但援藏的心没有停止。让藏区百姓享受最好的技术、接受国际领先的治疗,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张冉:患者术中生命安全的“守护者”
张冉副主任医师主持开展手术麻醉800余例。成功开展区域阻滞复合全麻技术及等容血液稀释技术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麻醉工作。开设关于神经阻滞的workshop,当地医生的操作水平与对于麻醉理念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
援藏专家张冉说:“在初期的疫情防控中深刻感受到了当地同事的坚韧与坚持,让我感动,也让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抗疫和工作中去。在前面各位援藏老师的辛勤付出下,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同时对麻醉领域的新技术也十分了解,但是对于麻醉理念的理解以及新技术的掌握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可以为之后援藏的同事提供一种可参考的模式。”
王俐:“授人以鱼”远不够,要“授人以渔”
王俐主治医师积极培训与开展消化道早癌诊断与治疗技术,利用猪胃实验动物模型训练内镜操作,极大提高了当地医生内镜操作水平。疫情后门急诊量达400余例,成功抢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多例。
援藏专家王俐说:“援藏,不仅是对当地医疗技术的帮扶,也是自我学习、提升的过程。当看着一位位患者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得到更好诊疗时,当看到当地医疗技术人才不断成长时,我也感受到了莫大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千言万语,最后还是感谢,感谢组织还有各级领导、老师、朋友的支持、帮助与鼓励,一次援藏,一生援藏情!”
刘志:不负韶华,雪域高原显担当
刘志主治医师在疫情缓冲病房内工作近2个月,完成重度颅脑损伤救治10余例。在藏期间完成各级各类颅脑手术200余例,抢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50余例。积极开展功能性神经外科的诊疗工作,帮带医生功能神经外科规范化诊疗的能力。推动颅内肿瘤的手术治疗。
援藏专家刘志说:“去年3月刚结束北京冬奥会的医疗保障工作,5月底我就接到了援藏的任务,对我而言,这样一份光荣的任务,我深感荣幸。之前援藏的同事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再加上刘如恩主任和同事们的鼓励,让我更加充满信心。边远地区的群众仍面临一些‘看病难、看病贵’,‘小病拖、大病挨’的情况,我会在各个岗位尽好自己的这份力量。”
张旭光:科教管理助力临床发展
张旭光助理研究员组织成立管理制度、设计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编写小组,探索建立一套符合西藏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制度。简化科研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制定专利申请和备案流程、优化论文发表备案流程……推动了受援单位科教管理研究水平的发展。
援藏专家张旭光说:“一年的援藏工作即将结束,我的心情也是五味杂陈。我有幸能与2000多名各行各业的援友在这里挥洒青春和汗水,为西藏的发展和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每当有一个新的成果或成绩时,大家都倍感兴奋。相信在一代代援藏干部的接续奋斗,并与当地干部一起共同努力下,西藏的未来一定会建设的更好。”
不同的地点,同样的使命,一年的难忘经历已经深深印刻在每一位队员的心中。八载春秋,格桑花花开花落,一批批队员接力前行,他们离家千里万里,却从不忘记自己的初心。现在,第九批援藏队员已经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在高原坚守奉献,用实际行动将“人民医院为人民”的承诺书写在圣洁的雪域高原。
(供稿:宣传中心、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 责编:李杨乐、龚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