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教授自毕业以来,一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三十多年来他时刻以敬业、奉献、开拓、进取为宗旨,怀着缩短我国心血管疾病现代诊断、治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使我国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能够享受现代医学科技进步的强烈愿望,脚踏实地地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胡大一教授虽然成了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可是他心里总是装着病人。不管工作多忙,他总是抽空或利用节假日看望病人。白天有事开会,晚上还要赶到医院巡视病房。他外出回到北京一下飞机就直奔医院的场景屡屡可见。他对待病人热情、耐心、认真负责,从不发火。熟知胡大一教授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急性子、心直口快、敢作敢当、坦诚正义的人,但对病人他总是耐心解释、细致检查、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每天他都收到一些全国各地病人来信,无论多忙,他总是连夜回信,从不耽搁。在给病人做任何检查、进行任何治疗时,胡大一教授总是从病人的利益出发,使病人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益处。他有一句名言:“对待病人,视年长者为我父母;视同年者为我兄弟姐妹;视年轻者为我儿女;不论职位高低,一视同仁;该给病人做的检查一项不能漏,不该给病人做的检查、开的药一律不做不开。医生的天职是看病,不是卖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已经从单一学科的治疗逐渐向多学科协作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科整体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以疾病为中心的整体医疗模式,胡大一教授大胆地提出了学科整合的想法,提出成立综合发展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集教学、科研、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疾病”管理和社区服务为一体,突出心血管疾病的急诊抢救和慢病管理的心脏中心。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3月在原心脏内外科、血管外科及高血压病房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通过心脏中心把心血管学科做实、做强、做大,实现学科发展的现代化、综合化和国际化,重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强调学术创新能力的凝聚,实现以临床医学为机身,以临床流行病学和相关基础医学为两翼的起飞。
中心成立后,胡大一教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中心的工作中,并在中心主任会上做出决定,完善各级医师的岗位职责,制定了各级医师的岗位职责,落实查房制度,统筹安排病房、门诊工作。同时将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及奖金分配的依据。制定了全中心早会制度及早交班制度、心脏中心主任联合查房制度、心脏中心内部转诊流程、心脏中心有关协调外科手术工作流程。以避免互相推诿,延误治疗,保证急诊手术及时、顺利完成,并制定相关制度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在心脏中心成立后,中心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门诊量、病房收治患者人数和各种手术例数与过去一年比较都有较大的提高。为了及时找出工作中的问题,更好地发展我院心脏学科,胡大一教授及时地召开了心脏中心发展战略研讨会,通过此次研讨会,大家各自都找准差距,定好位置,确立目标,明确方向,制定了今后学科发展的具体规划和计划。他告诫大家要在新的起跑线上,把学科发展得更好更快,创北京大学学科品牌,真正实现心脏学科的发展和腾飞。
作为科室领导,知名的专家,胡大一教授深知自己还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一直认真地履行着一名普通党员应尽的责任。中心党支部的每次活动,
无论再忙他也要抽时间参加,他给党员们讲过党课;他和大家一起参加消防的演练与培训;他也作为一名志愿者参加党日活动……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我们可以看出像胡大一教授这样老党员们对党的忠诚与热爱。
他可以象其他人一样垄断一项技术,吃上一辈子。但是,他心中装的是国家和事业,想的是年轻医生。他常说:“我不当武大郎,我们要破除在人才培养与成长上的论资排辈和‘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封建思想体系,只有这样年轻人才能成长,才能使我们的事业缩短与世界的差距”。他一如既往地脚踏实地、默默奋战在临床和科研第一线,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寻找新的突破点,攀登新的高峰。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手中有今天,眼中有明天,心中有永远”。